三江五湖盡通衢
——南昌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成果顯著

贛江之畔,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藍圖落地,一座規模宏大的GTC(綜合交通中心)拔節生長。當一架飛機從頭頂轟鳴降落,一列高鐵疾馳而來,地鐵列車已靜候接駁……王勃“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千年詠嘆,正演化為南昌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現實交響。
地鐵高鐵重構城市空間
6月28日,南昌地鐵1號線北延、東延及2號線東延3條延長線開通初期運營,昌北國際機場、南昌西站、南昌火車站及南昌東站完成軌道交通串聯。至此,南昌地鐵通車總里程達到160.2公里,預計日新增客流15萬人次,更以“軌道經濟”為軸,重構“半小時都會生活圈”和“1小時產業協作圈”,顯著提升綜合樞紐能級,完善城市交通脈絡。
南昌交通在下一盤大棋,格局很大。
記者注意到,南昌市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線是與南昌東站的同步建設項目,南昌東站到昌北國際機場之間,除軌道交通外,很快將有昌九高鐵直達。
6月3日23時許,隨著55031次檢測列車從南昌東站駛出,昌九高鐵先行開通段——南昌東至何家線路所段正式進入聯調聯試階段,預計2025年內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屆時,經杭昌高鐵、昌贛高鐵運行的列車可直接通過南昌東站實現快速通行,無需再繞行南昌南站,與南昌站駛入滬昆鐵路、昌福鐵路、滬昆高鐵的列車分流,有效緩解南昌鐵路樞紐“咽喉”的運輸壓力。
目前,昌九高鐵已完成投資計劃的77%,關鍵工程如隆興大橋西支主橋精確合龍、廬山樞紐橋梁群完工,整條線路預計2027年3月建成并具備開通運營條件。
昌九高鐵全線建成通車后,將實現與京九鐵路、滬昆鐵路、昌九城際、昌福鐵路、滬昆高鐵、京港高鐵等鐵路干線的便捷銜接,進一步完善我國高速鐵路網布局,加強長江中游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與周邊城市群的互聯互通。同時,極大拓展南昌的城市空間,對于我省打造“昌九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航空樞紐定義區域新標桿
昌九高鐵的核心亮點之一,是在昌北國際機場設站,實現高鐵與空港無縫銜接。
昌九高鐵昌北機場站位于規劃T3航站樓西側,總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自上而下依次為機場出發層、機場到達層、高鐵地鐵站廳層、高鐵地鐵站臺層。其中,高鐵、地鐵設計為平行并線,同層建設結構通過地下通道實現便捷連接,為乘客提供高效、舒適的換乘體驗。
目前,昌九高鐵昌北機場站主體結構已基本完工,站房及配套設施建設正加快推進。與此同時,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正穩步推進,涉及南昌經開區的征拆工作預計7月完成。機場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云翔大道項目計劃10月1日完工通車,神州路項目計劃11月達到通車條件。
擴建完成后,昌北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將達4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也將提升至60萬噸,飛行區等級提升至4F,可滿足目前世界最大民航機型起降,將提升南昌在航空運輸領域的樞紐地位,促進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匯聚。當下,依托“三位一體”樞紐,機場附近區域正加速集聚航空物流、航空維修、保稅倉儲、跨境電商等高附加值產業,成為江西“買全球、賣全球”的空中門戶。
路橋躍升暢通“一江兩岸”
6月8日1時39分,隨著混凝土泵車將最后一方混凝土送入模板,昌南大橋38號墩左幅V型墩墩身第二節混凝土澆筑工作順利完成,標志著昌南大橋3個V型主墩第二節墩身澆筑這一重要施工任務節點目標提前實現。
放眼全局,南昌正在打通大交通的任督二脈,努力補上陸路交通的幾塊重要拼圖。
新南大道(G320)項目是南昌市推進“十橋同架”重點項目之一,建成后將南昌國際陸港、小藍經開區、姚灣綜合碼頭、未來科學城、九望新城等重要板塊連為一體,進一步推動港口、產業、城市深度融合。昌南大橋作為新南大道(G320)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其主橋V型墩施工進度直接影響全線通車時間。
南昌市通過“十橋同架”規劃落地,將終結“過江難”。當前復興大橋、洪州大橋已投用,昌南大橋、隆興大橋(南段)等進展喜人,鄱陽湖旅游公路橋梁等后續項目將持續完善路網,在保障“一江兩岸”交通順暢的同時,為南昌“東進、南延、西拓、北融、中興”城市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近日,英雄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首樁開鉆。作為南昌“十縱十橫”干線路網的關鍵一橫,該項目西起贛江新區儒樂湖,東至南昌高新區航空城,全程高架+隧道占比65%,建成后將實現城市北部東西向無紅綠燈通行。
密集的路網如同為城市裝上“運動關節”,讓南昌從單核集聚轉向多中心組團式發展的空間重構成為可能。
日前,記者獲悉:省發展改革委已批復同意建設G1535潮州至南昌國家高速公路南豐(贛閩界)至南昌段項目。項目建成后將顯著強化贛閩省際通道,助力南昌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暢通水運激活千年航運基因
6月9日,南昌船閘迎來里程碑時刻——通過能力正式突破5000萬噸大關,標志著作為贛江“咽喉”的南昌船閘,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暢通水路運輸大動脈方面實現質的飛躍。數字背后,是南昌重塑“贛鄱千年黃金水道”的戰略雄心。
近日,南昌港東新港區姚灣綜合碼頭項目迎來關鍵性節點,堤內陸域配套工程通過交工驗收,標志著該項目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為后續全面投運奠定堅實基礎。
姚灣綜合碼頭自2021年1月正式開工以來,已建成16個泊位,包括5個件雜貨泊位、5個散貨泊位和6個多用途泊位。其中,件雜貨和散貨泊位已取得港口經營許可證并投入運營,多用途泊位竣工驗收手續正有序推進,預計今年8月完成。
姚灣綜合碼頭的建成投運,將顯著提升贛江航道通航能力,設計年通過能力散貨、件雜貨1040萬噸,集裝箱15萬標箱,實現散貨、件雜貨、集裝箱等業務一體化運營。
近年來,南昌市大力發展內河水運事業,姚灣綜合碼頭作為國內岸線最長的內河港口碼頭和區域物流交通樞紐,成為推動當地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產業集聚發展,助力區域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和帶動區域經濟躍升發展的“黃金水道”。
貨輪從南昌港出發,經鄱陽湖直抵長江,實現“通江達海”。依托水鐵聯運專用線,南昌港已開通至寧波港、廈門港的集裝箱班輪航線。大宗貨物在此實現“水路進、鐵路出”無縫轉運,物流成本較純陸運顯著降低。
記者注意到,6月初,浙江省發布《關于高水平建設“航運浙江”的實施意見》,首次在省級政策中明確提出“謀劃推進浙贛運河”,將其列為構建省內高等級航道網的核心工程之一,此舉意味著浙贛粵運河已邁出省級政策落地與跨省機制構建的重要步伐。
截至記者發稿時,贛江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工程主支樞紐三區泄水閘、船閘及上下游引航道主體完工,南支、北支、中支樞紐已完工。撫河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及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八字腦閘泄水閘一期主體完工,水系連通工程金鳳閘完成建設。
立體樞紐重塑經濟地理版圖
近年來,南昌市深入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建設,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綜合交通樞紐,以及區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與高品質服務業集聚發展中心。當“空鐵公水”四大維度在今年6月集體突破,“綜合交通樞紐”意義超越基礎設施本身,與“四中心”建設融會貫通,形成合力。
借助時空壓縮效應,機場樞紐“三位一體”使南昌至長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步入“3小時商務圈”;贛江航道升級使大宗物流成本直降30%;地鐵成網讓通勤圈覆蓋半徑擴大至30公里。南昌正從地理意義上的中部地區節點,升級為效率意義上的區域樞紐。
從王勃筆下“控蠻荊而引甌越”的東南要塞,到今日“空鐵公水”聯動的立體樞紐,南昌用鋼鐵巨龍與黃金水道重繪中部地區經濟地理。三江五湖之間,每一條新開通的地鐵、每一座合龍的橋梁、每一個起降的航班,都在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