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眼睛”頻失明是對公共安全的啃噬
近日,在杭州中大銀泰城發生的持械查手機事件中,物管一句“監控全部壞掉”的回應,再次揭露了當下公共安全領域一個奇怪的現象——但凡事端驟起,總有無數攝像頭“恰逢其時”地“閉眼”。從小區樓道到商業綜合體,從交通要道到居民社區,這些本該守護公共安全的“電子哨兵”,怎么頻頻在關鍵時刻失明?!
在杭州中大銀泰城監控“失靈”事件之外,監控失明的案例在全國各地不勝枚舉。某小區兩戶居民家中被入室盜竊,想要調取證據,卻發現小區監控全是擺設;某地商場盜竊案發生后,物管稱“線路檢修”;某地一當街沖突事件中,監控探頭被指“角度不佳”……這些案例的背后,是責任主體對安防設施維護的漠然。正如網友嘲諷:“無事有監控,有事就損壞”“以后出門得備個記錄儀了”。價值百萬元的監控系統淪為擺設,暴露出的是物業管理的頑疾——日常維護流于形式,安全投入被視作成本負擔。這種“重安裝、輕管理”的思維,本質上是對公共安全漠視與敷衍的表現。
監控失明背后,或隱藏著“失控”的復雜肌理。部分地區監控系統頻頻“故障”,實則是利益鏈條在作祟:維修資金被挪用、設備采購吃回扣、日常維護外包后監管缺位,導致本該靈敏的“眼睛”長期處于“近視”或“失明”狀態。更值得警惕的是,當監控在治安事件中經常“恰好失明”,難免引發公眾對“人為失靈”的猜想——是否存在刻意破壞以掩蓋管理漏洞,甚至為不法行為“打掩護”?這種猜想損耗的是公眾對公共安全體系的基本信任。
當城市的“眼睛”持續失明,受傷的不僅是個體安全感,更是整個社會的治理公信力。這些監控失靈事件,絕非偶然,而是長期管理失位、利益作祟的必然結果。要根治這一頑疾,可從三方著力:其一,明確物業等主體的法律責任,將監控完好率納入安全考核,對長期失修者施以重罰;其二,定期對公共區域監控系統進行“健康體檢”,杜絕“紙面維護”;其三,暢通公眾監督渠道,對監控失靈事件建立溯源機制,若存在人為懈怠或腐敗,必須一查到底。
正如網友所言:“監控不該是事后諸葛亮,而應是事前預警器。”在相關技術已然成熟的今天,讓監控系統真正“在線”,考驗的不是硬件水平,而是管理者是否愿意為安全付出真心與行動。監控失靈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體系的漏洞與短板。如果任由監控從守護安全的“電子衛士”淪為擺設,那么,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在危機來臨時孤立無援。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評論員陳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