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為快
慢火車的民生溫度
2025-07-01來源:江西日報編輯:袁辰作者:

在“八縱八橫”高鐵網彰顯中國速度時,81對公益性慢火車仍以20公里的時速,穿梭于崇山峻嶺間。斑駁綠皮、木質座椅、1元票價,這些看似“落伍”的存在,實則是鐫刻在山河間的民生注腳,用質樸的慢姿態,承載著深厚的民生情懷,與發展的快速度相得益彰。
湘西盤山鐵路上,慢火車宛如綠色長龍,打破村寨封閉。往昔山民徒步翻山,往返縣城需整日,如今載著臘肉香與吆喝聲的列車,讓山核桃、野蜂蜜走出深山;大涼山清晨,背著書包的彝族孩童把車廂當作課堂,瑯瑯書聲喚醒山谷;云貴高原上,車廂成為危重病人的“生命方舟”,為患者家庭帶來生的希望。
慢火車還是山區群眾的“經濟專列”,悄然改寫鄉村命運。贛南臍橙成熟季,車廂化作移動集市,掃碼支付聲與歡笑聲交織;川藏線上,牦牛與藏民同乘,防滑車廂見證高原特產直達城市餐桌。鐵路部門推出“列車+電商”,為村民打通線上銷售渠道,讓慢火車成為連接田間與市場的“傳送帶”。
慢火車還承載了一種不被時代拋棄的安全感。在技術迭代加速的今天,一些群體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老年農民可能學不會網絡購票,山區小販或許承擔不起快遞費,鄉村學生需要最經濟的出行方式。一列列慢火車,給了他們不被時代列車甩下的信心。慢火車如同一個無聲的承諾: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當復興號以350公里時速穿越城市,慢火車用“慢行”守護發展溫度。一快一慢,恰似鳥之雙翼、車之雙輪——高鐵搭建現代化骨架,慢火車滋養社會肌理,二者共同勾勒立體發展圖景,讓每個人都能觸摸時代脈搏,在共享發展中感受穩穩的幸福。
單丹
備案號:贛ICP備15000060號-1 江西日報社全球贛商網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