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化身社區“解憂雜貨鋪”——
方寸之間“愛滿倉”


“愛滿倉”便利店內,一名高校志愿者(左)正在提供課業輔導服務。本報全媒體記者侯藝松攝
“大姐,辛苦了,喝瓶水解解渴”“大哥,天太熱了,注意防暑”……6月26日15時,烈日炎炎。南昌市東湖區淵明北路上,身著藍色志愿服的李三多拖著印有“愛滿倉”標語的小推車,沿途為環衛工人送免費飲用水。
“走了5公里,送出去10瓶水。”李三多抹了把額上的汗,笑著說,“數量雖不多,但我會堅持下去。”
16時,李三多回到位于淵明北路社區的“愛滿倉”便利店。這家便利店面積僅9平方米,店內除了兩排貨架,還設置了一面圖書墻和畫報角,收銀臺旁擺放著一張書桌,墻上“愛滿倉便利店——隨手幫,更溫暖”的標語十分醒目。
作為南昌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孵化的社區公益服務綜合體,今年3月正式運營的“愛滿倉”便利店,以“公益+自主造血”的方式,為社區困難群體打造了一個溫馨港灣。“在這里,每一筆消費都體現公益性。”今年48歲的店主李三多,有10年的社工經驗,“店內商品價格低于市場均價,部分商品甚至低于進價。”由于店鋪場地由共青團南昌市委免費提供,省去租金成本后,他將更多利潤投入公益事業——為環衛工人和困難家庭發放“愛滿倉VIP會員卡”,持卡人可憑卡以公益價選購商品。
除商品定價含公益屬性外,該便利店還精準對接居民公益需求。開業初期,在東湖區委社會工作部的統籌協調下,李三多聯合周邊社區梳理困難家庭信息,協同街道民政服務站社工與志愿者開展入戶走訪。其間,他發現不少困難家庭孩子存在情感陪伴缺失、功課輔導困難等問題。為此,便利店開設“周末課堂”,為周邊社區有需求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學業輔導與情感陪伴服務。“通過招募,已有10名高校志愿者加入。”李三多介紹,“周末課堂”3月開班以來,已開講60多個課時,服務了7名兒童。南昌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還捐贈了上百本兒童讀物,助力“愛滿倉”成立圖書角;李三多也購置了一些益智桌游,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
“希望‘愛滿倉’成為社區溫暖的港灣。”李三多說,目前小店不僅開通了愛心賬戶,還籌建了志愿團隊,鏈接更多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
每個月,李三多都會公布一份賬單,詳細記錄小店公益款的收支情況。這些善款與物資已惠及百花洲、滕王閣、墩子塘3個街道17個社區的近200戶困難家庭和50余名環衛工人。
堅持“公益+自主造血”模式并非易事。李三多說,低價銷售對盈利平衡沖擊不小,有時為了維持公益定價,利潤所剩無幾,得精打細算才能覆蓋公益支出。志愿者招募也有不確定性,偶爾會出現人手緊張的情況。“有困難,我會盡力想辦法解決,畢竟這種模式能真真切切幫到大家,也讓商業有了更溫暖的意義。”
讓李三多欣慰的是,“愛滿倉”的名字,正被越來越多人熟悉。回憶起一位特殊的老人,他的眼眶微微泛紅:“有名老奶奶連續幾天來店里買東西,變著法子照顧我的生意。”在他看來,這些本應被服務的對象,卻用點滴善意回贈溫暖。這樣的“反向溫暖”不是個例——無論是物資捐贈,還是鄰里幫襯,都讓“愛滿倉,隨手幫”不再是口號,而是居民與公益者的雙向奔赴。
百花洲街道淵明北路社區副主任黃科認為,“愛滿倉”便利店通過點對點模式,拓寬了對低保邊緣戶和困難家庭的精準幫扶關愛渠道,讓社區服務更有溫度。東湖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彭梵表示,該模式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社會治理”為核心,通過鏈接社會力量,構建起精準幫扶困難群體的服務網絡,為基層“微治理”提供兼具創新性與實效性的解決方案。
談及未來規劃,李三多的目標清晰而篤定。“以商業運營的可持續性推動公益服務。”他表示,將優化商品結構,并通過對接公益組織、企業等拓寬銷售渠道,為公益事業注入更充足的資金支持,讓溫暖與善意觸達更多人。
“愛滿倉”的故事,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城市微公益的新可能。它證明,微小的商業空間也能承載厚重的愛與責任。期待更多社會力量從中汲取靈感,讓類似“9平方米的溫暖”復制生長,匯聚基層治理的力量,讓愛滿倉。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侯藝松實習生任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