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紅土評論|讓意蘊更綿長,清明更“清明”
評論員|江新華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不僅是一個緬懷先人、慎終追遠的日子,更是一個蘊含著“文明密碼”的時刻。過一個現代文明、綠色環保、健康向上的清明節,是全社會每個人共同的責任擔當。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祭祀是后輩向先人表達敬意和思念的重要方式,體現著敦親睦族、賡續血脈的深厚人文精神。祭掃重在感情,貴在真誠,而不應拘泥于形式。焚燒紙錢、燃放鞭炮雖流傳已久,但煙霧繚繞、滿地紙灰,不僅污染了空氣,破壞了環境,也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近年來,隨著環保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諸如敬獻鮮花、綠化植樹、集體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日益成為清明祭掃的新風尚。可以說,文明祭掃、平安祭祀,既保留傳統內涵,又融入現代元素,讓祭掃從“比排場”轉向“重心意”,無疑是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具體彰顯。
推動文明低碳祭掃,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而黨員干部更應率先垂范。一方面,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培樹文明、環保祭掃觀念,帶頭踐行以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家庭追思、經典誦讀、“云祭掃”等方式緬懷先人,在移風易俗中樹立好家風、賡續好傳統,真正體現“清明”之本意。
另一方面,黨員干部不僅要“自己做到”,而且要引領示范,一旦發現不文明祭祀行為,必須主動糾正和制止不文明行為;同時,還要善于宣傳倡導、循序引導,利用新聞媒體、宣傳海報以及現身說法等方式,廣泛宣傳安全、綠色、文明祭祀方式,以點滴行動爭當文明低碳祭掃的“排頭兵”。
文明祭掃人人可為、人人有為。以清明節為契機,將“心祭”勝于“行祭”的理念植根于心,繼續破陳規、除陋習、樹新風,爭做文明追思的宣傳者、綠色清明的踐行者,切實共建文明清明、綠色清明、平安清明,推動傳統節日回歸清凈與文明,就能讓意蘊更綿長,清明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