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發力!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廳廳長宋德雄
編者按
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中部地區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新動能。中部地區持續推動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中部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江西面臨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機遇。全國兩會期間,江西日報與安徽日報、湖北日報、河南日報圍繞“向‘新’發力”主題推出聯動報道,連線部分代表、委員,聚焦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就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思路、新舉措,交流觀點、提出建議。

位于贛州經開區的贛州市寶明顯示科技有限公司TFT電容式觸摸屏生產線上,工人在檢測產品。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港澤攝

位于寧都工業園區的江西漢格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員工在生產線上趕制鋰電池。江西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李劼攝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廳廳長宋德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科創之花”,結出更多產業碩果
——訪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廳廳長宋德雄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等概念和熱詞引發代表委員們的廣泛關注。
“創新能力偏弱是制約江西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這幾年我們通過堅持不懈補短板、強鏈條、促融合,在高端創新平臺建設、科技人才引育、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比珖舜蟠怼⒔魇】萍紡d廳長宋德雄認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就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這一核心引擎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不斷雙向奔赴、融合發展,讓“科創之花”結出更多的產業碩果。
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至64.52%,增幅居全國第二位;年度研發投入總額突破600億元大關,創近年來最高增速……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江西大力實施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全省科技創新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這也讓宋德雄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在江西,去年啟動實施了省級重大專項“2030先鋒工程”,這也是江西省實施“有組織的科研”的具體抓手。江西省提出,到2030年布局20個左右重大專項,實施100個左右重大項目,力爭在20個重點產業賽道形成一批處于市場領先位置的標志性成果。目前,全省已在半導體制造裝備、固態鋰電池、工業合成、高端潤滑和液冷材料、生物合成等領域部署8個重大專項、31個重大項目。
“我們既要做科技攻關的先鋒,又要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鋒,通過集中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形成更多產業發展引爆點!彼蔚滦劢ㄗh,各地應整合創新資源,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科技重大專項研究中來,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端研發機構等優勢科研力量,力爭在更多產業賽道形成一批處于市場領先的標志性成果,助力產業更成體系、更具韌勁、更有競爭力。
高能級創新平臺是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去年,江西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碩果累累——新增1家國家實驗室創新中心、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持全國重點實驗室自主部署省重點研發項目11項,在全國率先組建由12家省重點實驗室聯合的生態環境領域省重點實驗室聯盟。
如何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有組織轉化,是此次全國兩會宋德雄最關心的話題之一!翱蒲谐晒荒堋伞谡撐睦铮仨殢膶嶒炇易呦蛏a線,才能發揮更大價值!彼蔚滦郾硎荆萍紕撔卤仨毭嫦虍a業發展,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期主義”,推動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從實驗室樣品變成產品,走向產業化,形成新質生產力。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不足短板,當前江西正以強化“服務端”為突破口,加快打造“1+M+N”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有組織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宋德雄認為,江西各地應繼續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完善柔性引才、“一事一議”引才等模式,構建更具競爭力、更強針對性的引才機制,努力打造人才向往之地、聚集之地、輩出之地,為科技強省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江西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朱華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民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惟楚有才”,中部崛起筑支點
——訪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民春
央視蛇年春晚“武漢時間”,一座追光的“谷”驚艷世界。會飛的列車“光谷光子號”空軌作為硬核科技元素,帶領觀眾一秒駛入未來。印度游客Hemand特意前往乘坐打卡,并錄制Vlog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向更多人推介。
荊楚大地,科創浪潮奔涌。湖北如何向“新”發力,加快建成支點?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韓民春。
“科技創新是湖北的最大優勢、金字招牌。”韓民春介紹,瞄準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湖北提出大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創新策源力。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集聚。湖北正全力打造各展其能的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地,用3至5年時間,培養引進十名戰略科學家、百名科技領軍人才、千名高水平工程師、萬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以“人才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滿盤活”,叫響新時代“惟楚有才”。
高能級的科技力量矩陣,是科技創新的頂梁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湖北提出加力推動以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提質增效。加強“61020”全鏈條攻關,支持科研院所和企業每年產出6項以上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突破10項以上重大關鍵技術、形成20項以上標志性產品,在持續破解“卡脖子”難題中構筑“卡位”優勢,全力打造開放包容的世界原始創新策源地。
“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科研和生產的重要橋梁,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表n民春表示,湖北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重點打造存儲之都、光電子產業基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地、航空航天與北斗產業基地等,推動中國光谷進階世界光谷,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要落到實體經濟和現代產業上。”韓民春說,湖北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傳統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線并進”,大力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融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深度把握未來科技變革趨勢和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布局實施人形機器人突破、6G創新發展、高端AI芯片提升、量子科技攻關、合成生物引領等八大重點工程,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同時,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制定出臺了三年行動方案,同時,一體布局“芯、算、模、網、人”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核心區和應用先導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龔雪

全國政協委員、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安徽日報記者王珂攝
“新質”引領,驅動智造新引擎
——訪全國政協委員、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制造強國建設!靶沦|”引領、“智能”賦能,為中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工業經過40多年發展,從弱到強,智能制造快速發展,如今正邁向制造業強國,但在細分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還需借助改革催生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突破發展瓶頸!比珖䥇f委員、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認為,新形勢下,還是要堅守制造,關注未來產業,以自主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研究新材料、制造工藝和核心技術,務實推進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小步快走”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業緊密結合。
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為例,其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產業地位高,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其發展水平決定著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嚴建文告訴記者,目前,高端智能裝備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競爭的焦點,我國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部分領域的創新發展上雖取得重大成效,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部分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依賴進口。
此外,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創新體系尚不完善以及人才短缺問題仍很突出,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坝斜匾M一步出臺措施,鼓勵國產高端裝備的研制、生產以及銷售,推動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眹澜ㄎ恼f。
嚴建文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對國產龍頭企業支持力度,出臺更積極、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從生產、研發、準入和應用等環節強化政策的協同性,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形成以國產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建設國家基金會,加強基礎研究與制造工藝研發。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前瞻性研究,探索新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前沿領域,搶占科技制高點,為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眹澜ㄎ恼f。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嚴建文建議,“要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特別是對于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稅收減免等措施,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安徽日報記者李明杰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鋼(資料圖片)
科技賦能,農業質效雙升
——訪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鋼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白鳛橐幻萍脊ぷ髡,我所理解的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種質資源創制、智能技術融合、生產模式革新等系統性突破,實現糧食產能與質量效益的協同提升!比珖舜蟠、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鋼表示。
茹振鋼表示,聚焦小麥育種領域,要進一步加大在現代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霸谂嘤缕贩N時,我們團隊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快速準確地篩選出同時具備優良農藝性狀和特定抗病基因的小麥品系,大大縮短育種周期,提高了育種效率,這就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在育種環節的體現!比阏皲撜f。
在茹振鋼看來,還要推進農機農藝農技的深度融合,在小麥主產區推廣先進的種植模式。比如勻播模式,其應用的技術通過優化分蘗成穗特性與播種機械的適配性,使小麥增產的同時不增加成本,實現節本增效的目的。
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科技和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相輔相成的作用。茹振鋼說,如果把科技比作火箭,人才便是驅動火箭上天的發動機,二者共同構成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能。我國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素質過硬、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依靠科技力量謀劃布局,與高水平人才培育擰成一股繩。
“我們在河南一些地方建立了‘中原學者工作站+科技研發中心+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創新聯合體,正在通過人才流動激活當地農業生產,這種‘需求導向’與‘技術供給’的雙向互動,更有利于優良品種的推廣!比阏皲撜f。
“我們與國內大型種子企業建立聯合推廣模式,已成功轉化多個高產廣適新品種;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開展小麥抗赤霉病研究項目,培育出抗赤霉病且產量表現優異的小麥新品種,實現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應用!比阏皲撜f,加強產學研合作,也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
河南日報記者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