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茶山變“金山”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董文濤
1月15日,浮梁縣鵝湖鎮界田村,記者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樹一望無際,10余名村民穿梭其間,忙著給茶樹“理發”。“前陣子,我們剛給茶樹施好了冬肥,現在正在給茶樹修邊。修邊是有訣竅的,要先兩邊、后中間,這樣既能把枝丫修剪平整,還能控制茶樹之間的疏密,提升今年春茶的品質。”界田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志華告訴記者。

在浮梁,茶葉種植歷史悠久,不少地方因茶而變、因茶而興,界田村正是典型代表。多年前,界田村茶葉種植面積不足300畝,盡管當地氣候和土壤適宜茶樹生長,但主要靠村民自產自銷,茶產業未形成規模、效益低。
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界田村吸引鄉賢返鄉創業,成立浮梁縣進來茶葉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以往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產業發展困境。2015年,該村茶葉種植面積達1000畝;2019年,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2024年,種植面積突破3000畝。
“一開始,界田村會種茶的村民不多,積極性也不高。對此,我們想了三個辦法:一是系統性地傳授種茶技藝;二是對村民種的茶葉,全部超過市場均價收購,讓村民的茶葉不愁銷路;三是拿出部分利潤分紅,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進來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珊珊說。

有了穩定的收入,村民們熱情高漲。不少以往不懂茶葉種植技術的村民,現在都會種茶、炒茶,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合作社社員由建社之初的15戶發展到108戶,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李志華說。2024年,界田村村集體收入達22萬元。
產自界田村的茶葉供不應求,遠銷中亞、歐洲等地。走進合作社的制茶車間,一條嶄新的生產線組裝完畢、正在調試。“今年最大的事就是制作春茶,這條生產線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預計今年春茶產量增加近百噸。”徐珊珊說。
產業促振興的正向效應,從界田村傳導開來。鵝湖鎮京山村村民陳賽發在合作社系統學習了茶葉品質評定等知識,獲得了高級評茶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流轉承包了300多畝土地種植茶葉。“今年,我的茶園將迎來產茶高峰期,每畝效益預計在7000元以上。”陳賽發說。
眼下,界田村正在打造茶元素與瓷元素相結合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旅融合進一步打響浮梁茶的名號。青山綠水間,一座座茶山蒼翠欲滴。春天,這里又將茶香四溢、香飄沃野。
彩龍飛舞

▲1月17日,在南昌中學青云譜校區操場內,近千名學生共同舞動彩帶龍,喜迎新春佳節。攝影丨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史港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