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千氣象看江西】把課堂搬到田間 將論文寫在大地
把課堂搬到田間將論文寫在大地
——九江打造“一縣一院”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近年來,九江市科協、農技協依托江西農業大學、九江學院、九江職業大學等高校,立足各縣(市、區)農業產業優勢,按照“一縣建設一家科技小院”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科技小院建設,實現縣(市、區)科技小院全覆蓋。一批“編外農技員”“編外科普員”在田間地頭筑起科研平臺,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加速科技成果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落地生根,達到“建一家小院、帶動一方產業、輻射一片鄉村”的良好效果。截至目前,該市國家級、市級科技小院總數達18家。
搭建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結合
為發揮好科技小院服務“三農”作用,九江市科協按照“一縣一院”“一縣多院”的發展思路,派駐本市涉農專家、技術人員、在校師生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去年,九江科技小院共有千余人(次)高校師生入駐,撰寫科技日記3000余篇。
夏日,走進湖口縣武山鎮的弘盛藥業國家級科技小院,入駐小院的首席專家、九江學院教授凌云正帶著學生開展藥材種植和實驗。從2021年開始,九江學院先后多批次組織大學生深入科技小院開展實踐活動。師生們扎根田間地頭,幫助企業及周邊農戶培育中藥材新品種10余個、新技術20余項,推廣中藥材種植面積1000余畝,輻射帶動武山鎮周邊多個鄉村農民共增收500余萬元,解決就業800余人。小院師生相關成果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中獲得獎項5項,獲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8項。該科技小院負責人楊華說,師生們深入田間地頭,對種苗培育、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進行技術指導,開展中藥材種植科普講座,年培訓村民2000人次。
建設一家小院帶活一方產業
九江在推進科技小院建設過程中,做到“協會搭臺、院校唱戲、政府支持、企業發展、農民受益”,推進科研成果與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
前不久,共青城市澤泉鄉的金牛生態園600畝楊梅陸續成熟。2021年,該生態園成立市級科技小院,來自江西農業大學的師生們和農民一起勞作,把一項項最新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在這片楊梅林上。經過師生們兩年精心養護,600畝生態楊梅品質明顯提升,總產量突破100萬公斤。采后保鮮、外地運輸等技術研究,也讓這里的楊梅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地方。
“今年楊梅采摘旺季吸引客流2萬余人,帶動周邊30余名群眾就業,每人每年可增收6000元至2萬元不等!苯鹋I鷳B園理事長李良武對楊梅產業的前景十分有信心。共青城市科協黨組書記胡玉表示,金?萍夹≡褐铝ν苿愚r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助力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達到了“建設一家小院,帶活一方產業”的效果。
培養鄉土人才助力鄉村振興
九江市在創新推進科技小院建設過程中,根據各地農業主導產業情況,成立了蠶桑、水產等6個農業技術專家服務小分隊,培養了一批掌握農業科技知識的鄉土人才。
位于修水縣的蠶?萍夹≡航衲4月被中國農技協評為全國“最美科技小院”。江西農業大學教授魏洪義帶領8名研究生扎根修水蠶?萍夹≡,以黃溪3000畝桑園為實驗基地,采取“性引誘劑誘蟲燈+黏蟲板綜合治理”模式,對桑園進行綠色防控,每年開展蠶桑產業科技培訓,一批蠶桑種養的鄉土能人在小院學到了技術,提高了養蠶的經濟效益。瑞昌翹嘴鲌科技小院將翹嘴鲌循環水養殖桶生態養殖技術在科技小院轉化,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助推翹嘴鲌養殖產業升級發展。
九江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發揮科技小院的作用,大力開展科技服務、技術推廣、成果轉化與人才培訓,努力把科技小院打造成為“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育一批人才”的新型科技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