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千氣象看江西】《鳳鳴飛天》:現代視域下的鄉村振興愿景
近日,江西豪銘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電影《鳳鳴飛天》在福建師范大學試映,獲得良好反響。該片聚焦“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主題,在著名的“理學名城”江西崇仁拍攝取景,由中國鐵路文工團黃輝導演。觀眾認為,影片創新性地運用麻雞與主人公的交互視角,講述了麻雞與主人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溫暖故事,并以巧妙手法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片中,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開啟了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新實踐。
人物成長與鄉村振興的互文
《鳳鳴飛天》將主人公命運融入鄉村振興的宏大背景,使人物成長與時代命題互文對照。影片講述了一個都市創業青年頂著重重壓力,回到鄉村發展生態麻雞產業的故事。當前,在就業、教育、醫療等社會壓力的裹挾下,部分青年群體的精神面貌相對低迷,呈現出諸如躺平、擺爛等消極文化樣態,而這部影片的主人公余元雄卻為觀眾展現了身為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精神風貌。
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余元雄一開始并沒有“自己的故事”,但在實踐與探索中逐漸幫助家鄉打出麻雞的特色品牌,產品得到市場充分認可。這個“養雞青年”在振興家鄉的過程中將自己塑造為故事的主角,既使自身得到了歷練與成長,也使鄉村發展因人才回流得到保障。
此外,女主角方碧涵的成長歷程亦是貫穿全片的線索。觀眾見證了小方姑娘從膽怯逃避到勇敢面對病痛的蛻變,這是她作為“鳳”的重生與飛天,她助力了產業的成長,也實現了自我的超越。有觀眾認為,影片中相山上的老藥師與方碧涵的對話頗具人生哲理,老藥師問:“你總是思考為什么。為什么是我得這種病?為什么藥膳不起作用?為什么我的病還不好,你覺得你這樣想,你的病會好嗎?”這句話恰與《論語·憲問》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契合。主創借此呈現出影片的內核:遇到困難時,只要以積極的心態坦然面對,便能鳳鳴飛天,迎來新生。
獨特的動物視角與奇觀體驗
《鳳鳴飛天》講述鄉村振興的形式,并沒有拘泥于傳統的鄉村振興題材表現方式,而是另辟蹊徑、拒絕陳腐與單調。在以余元雄為主線的敘述過程中,同時選擇了被開發的對象“麻雞”作為獨特的第三方視角展開輔助敘事。麻雞雖是余元雄給家鄉帶來的致富經,卻不是簡單的致富工具。導演將麻雞進行擬人化處理,不僅打破了常規敘事視角,更使麻雞得以抒發豐富的情感,甚至可以與觀眾對話。
在余元雄、熊建飛辛辛苦苦開發麻雞系列產品和培育麻雞的同時,麻雞與觀眾共同見證了他們的行動,亦參與了敘事,甚至作為觀眾的化身對余元雄的行為進行評價。一方面,觀眾通過奇特的在場獲得了心理上的奇觀體驗;另一方面,麻雞說話時幽默詼諧的風格讓人忍俊不禁,無形中調節了影片氣氛,笑中帶淚完成敘事。
通過雙向觀察,麻雞與余元雄從一開始的對抗到后來的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人與動物在情感上走向了和諧統一。本片獨特的動物視角在輔助敘事的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傳統里天人合一,人、自然、自然造物共處的美好愿景。
生動呈現“五個振興”
鄉村振興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在當下中國被頻繁提及。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邁進的路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而從具體路徑來看,鄉村振興是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
《鳳鳴飛天》立足“五個振興”內涵,并于其中尋求平衡。余元雄回到家鄉后,對家鄉擁有良好資源卻發展相對落后深感惋惜,費盡心力組織人員對當地著名的麻雞進行養殖與產品開發。一方面,集結優秀的技術人才,從麻雞的生長環境與雞苗培育出發,為麻雞產業提供了好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開發多元的產品鏈條,獨具特色的養生麻雞煲成為了他美好愿景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他將眼光投向了古老的中醫文化,親自上相山向老藥師學習,開發的麻雞藥膳獲得了市場的一致好評。由崇仁相山道家文化延伸出的藥食同源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以藥膳為切入點展開敘事,是對相山背后人文內涵的生動展現。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影片亦對此做了具體表述。比如村委會為村民們設置了積分獎勵,村民如果能做到文明行為,便可獲得積分,并通過積分于小賣部兌換獎品。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是對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的自覺遵循。此外,本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麻雞生態養殖為重心,將生態振興落到實處,推動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鳳鳴飛天》是一部反映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影片,導演通過巧妙的電影表現手法和深刻的現代主題探討,展現出極強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影片對鄉村振興這樣一個宏大母題進行具像化描寫,講述青年人如何結合自身特長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為如何用視聽語言表現主旋律題材、如何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等現實問題提供了一份優質的影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