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千氣象看江西】一支畫筆繪新景
巍峨雄踞于武夷山西麓,蜿蜒奔流于贛東撫河上游,有座充滿詩情畫意的小城——黎川。
這個美麗的小城有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油畫)之鄉”。
油畫,何以和這個贛閩邊際的小縣城掛上關系?一幅幅絢麗的畫作又如何賦能城市發展?近日,記者走進黎川縣一探究竟。
起于微末發于華枝
走進黎川縣油畫創意產業園,一股濃郁的油墨香味迎面撲來。一樓的展廳內,從田園風光,到人物肖像,一幅幅出自黎川“農民畫師”之手的油畫作品映入眼簾;二樓的工作室內,畫師們正在畫板前激情創作。
20世紀80年代末,一批上海下放知青在黎川縣文化館的支持下,開辦油畫培訓班,當地不少農民開始學習油畫,從“泥腿子”轉變為“筆桿子”,黎川油畫也由此萌芽。
此后,一批批民間畫家走出黎川,前往深圳、廈門、上海等地發展,那里的香港畫商長期收購油畫并從香港出口至歐美,這些出口訂單讓他們的畫技有了用武之地,也讓他們成為最早富起來的一批畫師。黃國蘭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我老公是警察,平時比較忙,為了照顧家庭,我2010年回到家鄉。2011年,剛好碰到縣里打造油畫一條街,于是我開了家工作室。后來,縣政府建立油畫創意產業園,我成立了一家文化企業進駐其中。”黃國蘭說道,彼時,黎川油畫產業的發展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2012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明確提出“推動撫州黎川發展油畫藝術”。乘著中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東風”,黎川將油畫產業列入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引資1.5億元建設油畫創意產業園。
“201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順勢而為,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措施,從軟件、硬件兩個方面,吸引大批黎川籍農民畫師返鄉創業。同時,避免‘散兵游勇’式經營,把黎川油畫隊伍組織起來、提升起來、充實起來。”縣文廣新旅局副局長王船介紹道,“我們提出‘一個畫室就是一家企業,一個畫師就是一個創業老板’的理念,建成黎川油畫一條街。硬件方面,為畫師免費提供40多家油畫創作室和1000平方米精品展示廳。之后,又投資2億元興建集油畫創作、展覽、銷售、藝術交流及相關繪畫用品銷售為一體的縣油畫創意產業園。”如此一來,黎川畫師在當地的發展有了一個“家”。
“入駐黎川縣油畫創意產業園的畫師,年均收入一般在15萬元左右,學徒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日前,黃國蘭將6張價值共20000元的油畫發往江西贛州的老客戶家。現在的她既能發展事業又能照顧家庭,感到很滿足。
引得進,還要留得住、能發展。成立縣油畫辦、油畫協會和油畫商會,連續6年每個月給畫師1000元補貼,免費為畫師提供店面和培訓、參展機會,補貼70%稅收……王船細數著這些年當地政府為黎川畫師提供的“軟件”支持。
隨著返鄉畫師不斷增多,黎川的畫師隊伍也日漸壯大。目前全縣共有3000余人從事油畫創作,遍布全國各地,油畫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當地集聚的畫師有400多名、油畫企業49家,年創產值可達3.6億元。
推陳出新一路前行
然而,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新冠疫情之后,受油畫出口訂單減少、從業人員數量增加、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畫師們開始面臨價格競爭和銷路不暢等多重壓力,油畫行業陷入“內卷”狀態。
“受金融危機影響,再加上國內的畫家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國外的訂單越來越少。”畫師黃國蘭回憶道。
創新發展,成為畫師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
“各位新朋老友下午好,這里是油畫品鑒,新進直播間請點點左上角關注……”日前,在黎川縣油畫創意產業園的江西自由色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工作室,一場線上直播正在進行。
直播現場,畫師彭桂根正通過抖音直播為線上觀眾介紹展廳里的原創油畫。短短幾分鐘,他幽默又接地氣的吆喝,吸引了全國各地近2000名藝術收藏愛好者的關注。
“公司以前是以展覽和賣油畫為主。”彭桂根介紹道,“這次嘗試通過線上直播平臺,讓廣大觀眾了解我們,把好作品銷售出去。”
轉戰線上尋求新商機的,不止江西自由色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一家。當地眾多油畫企業利用直播電商渠道,搭建線上營銷平臺,拓展銷路。目前,全縣油畫企業、個體戶基本已入駐中國網庫、幾米家等網絡平臺合作銷售油畫。同時,該縣還積極培育本土油畫電商企業,目前已創辦專業油畫網銷公司兩家,并依托網紅直播、網紅帶貨,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黎川油畫師畫的墻繪
如今,黎川的油畫產業已進入穩步發展階段。為了擴大黎川油畫的影響,該縣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利用油畫資源優勢,全面開展“優美風貌長廊”建設,將油畫藝術墻繪與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相結合,在新農村建設點和鄉村旅游點開展油畫藝術墻繪進村入戶活動。
黃國蘭等人準確把握“建設美麗鄉村”的機遇,開始向墻面繪制轉型謀變。
日峰鎮五一村的墻畫是黃國蘭承接的墻畫“第一單”。藍天白云下,風光旖旎的日峰山、美觀的康舒大橋、碧波蕩漾的秀美玉湖與錯落有致的屋舍,共同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山鄉美景。
此后,各個區域的村干部紛紛找到黃國蘭帶領的墻畫繪制團隊,邀請他們參與村容村貌提升。當地的畫師們也紛紛向創作墻繪轉型。“我們按照‘一地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創作思路,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色,進行墻繪創作,現在,贛州、上饒等地都慕名來我們這里聘請畫師,對城市和鄉村形象進行打造。”黃國蘭在自媒體平臺上記錄下做墻繪的過程,現在已經有超8萬名粉絲。
開拓創新的腳步并不止于此。

▲油畫和陶瓷相結合
一直以來,陶瓷和油畫是黎川兩個不同領域的支柱產業,有著各不相同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當陶瓷與油畫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黃國蘭向記者展示著她創作的第一個作品:陶瓷煲釉面均勻明凈,一只怡然自得的蟬兒,靜掛于樹梢之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認為油畫轉型發展要與時俱進,要勇于把油畫元素融入到新興事物中,把油畫融入陶瓷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黃國蘭表示,未來將采用多種手法來繪制陶瓷煲,用“獨一無二”的油畫創作手法,把黎川元素留在陶瓷煲上,讓更多人認識黎川、了解黎川。
文旅融合妙筆生花
行走在黎川老街,連綿成片的騎樓式磚木結構商鋪古香古色,而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一幅幅精美油畫作品與景區景色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幾位老人閑坐在墻畫下,如同一場時空對話,見證著歷史變遷,也向往著美好未來。

▲周艷麗在油畫民宿畫畫
2022年,政府在黎川古街為畫師周艷麗免費提供了一座2層樓的老宅。周艷麗將其改造一新,打造了一家油畫主題民宿——云水間,民宿內隨處是她公司的油畫。
在當年的國慶節,云水間正式對外營業。在這里,青磚黑瓦馬頭墻、鄉間老宅雕花窗……處處可見黎川當地文化元素,卻又不乏時尚感的現代化設計,一開業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體驗。在周艷麗的經營下,民宿生意異常火爆。遇到節假日,外地的游客常常要提前半個月預訂房間。
“把油畫藝術與民宿融合,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周艷麗認為,做民宿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裝修老宅,也不只是解決住和吃的問題,要將民宿打造成為展示油畫的平臺、分享當地文化的窗口,“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體驗到油畫創作的樂趣,品嘗到正宗的特色菜,我還會向游客介紹黎川的風景名勝,讓他們更加深入了解黎川的文化、歷史。”
黎明山川、夢里江南。隨著油畫產業的蓬勃發展,黎川縣的旅游也在油畫產業的加持下,別具一格。通過油畫藝術墻繪與鄉村旅游的結合,黎川打造了德勝、潭溪新莊、杉關等多個獨具特色的3A級鄉村旅游點,實現了景中有畫、畫在景中,吸引了大量省內外游客前來休閑觀光。
在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黎川縣油畫行業商會積極發動、組織、指導會員和會員企業將現場教游客畫油畫與游客觀光賞景的深度沉浸式旅游相結合,打造出了游古鎮、看美景、學油畫的旅游新模式,讓游客們在游玩的同時盡情體驗黎川特色文化的獨有韻味,受到眾多游客的好評。2023年,黎川縣游客總量達913萬人次。
(記者鄭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