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贛商網訊 記者謝奀國報道:因存在磚廠數量多,規模大小不一,大多是無證開采、濫采亂挖等亂象,上饒市廣豐區政府監管部門在2017年對全區68個磚廠進行整治,整治后有12個磚廠獲得定點批示。但是這項整治并沒有解決當地磚廠頁巖用料的根本問題,磚廠無證開采的情況愈演愈烈。
近日,有網民向全球贛商網記者舉報,上饒市廣豐區有12個大型磚廠無證開采頁巖,沒有一個屬于正規獲批的“凈礦出讓”的頁巖礦點。沒有獲批,為何還能肆意開采呢?全球贛商網記者接到線索后立即趕往當地,針對網民反映的“無證開采問題”進行調查。
瘋狂盜采頁巖 降成本卻釀大隱患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廣豐區的12個磚廠每天生產消耗頁巖7000噸。也就是說,一節敞車滿載60噸的火車,需要100多節火車。由此可見,廣豐區磚廠頁巖用量之龐大。
記者走訪了幾個磚廠,面對記者,磚廠老板沒有拒絕采訪,“頁巖是我們的制磚的主要原料,就像我們喝水一樣,頁巖不可或缺。”一磚廠老板說道。
對于記者問詢的頁巖成本多少問題,某磚廠負責人介紹說,每天頁巖使用都是東拼西湊出來的,有的是自己在外面花錢購買的,有的是工程余土,有的是村民幫忙挖采,只要價格合適,磚廠的老板們都會購買。
上百萬噸的頁巖竟是東拼西湊而來,甚至可以隨意挖采!這嚴峻且無序的開采亂象,不僅會直接導致國家礦產資源流失,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存在著生產安全隱患、生態環境污染等深遠問題。
全球贛商網記者查閱相關法律法規后發現,按照《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開采企業必須交納相應礦產價款后辦理采礦許可證方可開采;未取得采礦許可證前,嚴禁開采礦產資源,否則以無證采礦處理。但在廣豐區,沒有頁巖礦點的磚廠卻可以隨意開采并進行商業行為。面對無證磚廠的肆意妄為,本應積極進行整治的廣豐區政府相關部門既未對無證開采頁巖的磚廠進行后續管理,也未主動引導和協助磚廠有序辦理礦點審批。
政府承諾未兌現 老板自籌資金開采
記者了解到,磚廠屬于廣豐區五大支柱產業中的非礦金屬加工業,對該區經濟、就業都有著重大影響,促進廣豐區磚廠通過礦點審批,合法有序開采頁巖資源勢在必行。
保證頁巖原料穩定供應,直接影響著磚廠效益。面對頁巖礦點審批難的困境,廣豐區磚廠老板們進行了一系列自救活動。
“這邊頁巖稀缺很久了,2018年的時候,我們就向政府反映過這方面問題,政府也答應我們會解決,但這個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某位磚廠老板說。
因為頁巖不夠用,磚廠老板們冒著被舉報的風險,自己進行開采活動。有幾位老板和記者說,開采活動一旦開始,政府的罰單也在路上,“開罰單的時候,政府比任何時候都積極,12個磚廠沒有一個逃過罰款。”
為了磚廠能正常運行,12個老板成立了磚廠協會,老板共花費4,500萬幫政府解決整頓磚廠市場,政府承諾為12個磚場辦理土地臨時許可證和頁巖采礦許可證,誰知卻沒有了下文,導致政府缺乏了公信力。
區自然資源局:監管的確不到位 但權力有限
對于政府的承諾沒有兌現的問題,記者找到了廣豐區自然資源局,該局一副局長表示:“我們最近準備起草報告送區里。”
在采訪過程中,該副局長表示,區里在2019年對露頭開采的監管做了基礎工作,但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在2020年5月又停下來了。他們也做了東陽、五都、吳村3個頁巖礦點的前期工作,出讓計劃在8月已經上報市里,但還未得到批復。
該副局長還表示:“我們監管部門確實做得不到位,但礦權設置的權限在區政府,區政府還要向市政府及省自然資源廳打報告,我們部門權力很有限。”
記者手記:
對于層層審批,本該積極主動聯合其他相關部門促成礦點審批通過的廣豐區政府相關部門卻選擇了被動等待,急需合法頁巖資源的礦廠又該何去何從?在廣豐區磚廠非法無序開采這一問題上,政府監管部門看似組織了專項整治,給予部分磚廠定點批示,但對于其他磚廠的后續整改、監督并未落實到位,有著“一刀切”的懶政之嫌。相關部門對進行非法開采的礦廠既無懲戒監督機制,又未引導其辦理許可證,如此一來,只會變相縱容求證無門的礦廠進行肆意盜采,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國家三令五申,要嚴格貫徹落實綠色生產保護自然資源。對于礦山開采,政府監管部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嚴格按照“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實施生態修復;要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進行開采,對存在隱患認真制定整治方案加快整治,并完善相關整改檔案資料;要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制度,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堅決遏制安全事故發生。希望廣豐區政府相關部門在兌現解決磚廠合法有序開采頁巖資源承諾上,實現廣豐區磚廠綠色生產上,有更加主動切實的行動。
上饒市廣豐區磚廠無證開采頁巖資源的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本網將會進一步關注此事件進展。
1、本網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如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須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2、本網站內凡注明"來源:中國江西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均屬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均屬"中國江西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站協 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本網站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網站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網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商業目的及應用建議。 已經由本網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江西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3、凡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本網 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 損失。
4、對于已經授權本站獨家使用提供給本站資料的版權所有人的文章、圖片等資料,如需轉載使用,需取得本網站和版權所有人的同意。
※聯系方式:贛商服務與監督平臺 電話:0791-86847057